zishu's blog

zishu's blog

一个热爱生活的博主。https://zishu.me

基耶斯洛夫斯基和他的現實

文章作者: 江江_Jan
文章鏈接: https://blog.jannns.com/posts/Kieslowski-and-his-reality/
版權聲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聲明外,均採用 CC BY-NC-SA 4.0 許可協議。转载请注明来自 江卮可樂!

前言#

image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以下簡稱基氏),20 世紀波蘭著名導演,其作品 **《藍白紅三部曲》(也稱三色系列),被許多評論家視為電影史的巔峰。**

比起身份上電影人的定義,基氏本人更像是一個哲學家、鬥爭者。他立足於現實生活,擅長用冷靜陳述的方式表達對世界的感知,熱衷於揭露生活的殘酷本質和人性的陰暗內裡,並甘願為【自由的表達】和外界抗衡。

** 我對基氏作品的感知是客觀且冷靜(甚至有點冷漠)。** 他的敘事似乎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但回味起來卻能感受到他對生命的熱愛。

基氏的電影沒有二元的善惡對錯。殘暴的殺人犯可以是為妹妹之死隱忍數年的無助青年(《殺人短片》);權威物理教授會因為相信科學而親手葬送自己的幼子(《十誡:第一誡》);少年會因為精神愛情的破滅而赴死(《愛情短片》);深爱多年的人是否能因為被證實無血緣而在一起(《十誡:父女情深》)……一些人生困境真實擺在眼前時,比起一些臉譜化的選擇,我認為基氏的電影更接近生活的本質,也可能是我個人認同的生活本質。

總之他的電影蠻有意思的,值得挖掘的東西也很多,自己最近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說#

第一次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是《藍白紅三部曲》,四年前,馬哲課老師的推薦。看完感覺三觀都沒了。女主為什麼毀了丈夫遺作卻念念不忘?她怎麼可以這麼對待默默愛她那麼多年的人?她為什麼對破壞自己婚姻的人那麼好?… 被一大堆靈魂提問炙烤以後,我默默告訴自己以後不要再看歐洲電影了,超出我的認知範圍,感情方面尤其跟不上西方人思路。(當然 “不看歐洲電影” 這個 flag?,後來因為被其他優秀電影瘋狂打臉。)

可能因為敘事方式或者文化背景的原因,歐洲電影沒有很強的渲染力(美國大片那種看完就熱血沸騰的感覺),它熱衷於描繪的都是一些很細小很日常的東西,無論好的還是不好的都客觀的攤在你面前,有時候甚至感覺它的道德邊界是模糊的(《兩小無猜》令我頭大),但回味起來,這些電影表達方式可能戲劇化,但對情感的表述很真實,確定的、不確定的、果斷的、猶豫的……它告訴我們生活本來就是殘酷的,但也會提示你生活中有很多不容忽視的小美好、值得我們的期待和愛護。

image

基氏熱衷於揭露生活的殘酷真相和人性的陰暗面。(可能這也是他電影十分吸引我的原因,我喜歡真實。)他的早期作品都是紀錄片,力求反映真實的社會生活,後來因為一些社會原因和本身對紀錄片表達方式的失望,他才開始拍攝劇情片。

他所處的時代比較動蕩,人們渴望真正的自由。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說》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說》

** 他用自己的方式替人們發聲,與外部抗衡。** 朋友問他為什麼不索性做政客去改變環境,他只是表達不適合自己,他在做的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對他觀點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去 b 站看紀錄片《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說》。

我比較認同他對人性的看法。

《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說》

一旦某種特性在人們心中扎了根,很難改變。性善性惡這種論題沒有定論,也說不清這個 “本” 應該追溯哪裡,但就未來而言,現在就是本,我比較相信 “日久見人心” 這個古話,人的本性經不起時間考驗。

這是一段廢話

突然想到前兩年網上瘋傳的 ** 原生家庭理念,仿佛我們所有的性格缺陷,** 只要歸在原生家庭的問題上就可以結束了。這個理念讓很多人找到了共鳴,大家可以理直氣壯的指責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害,所以在遇到一些問題時沒法很好解決。但這種指責行為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負面情緒宣洩,於家於己都毫無益處。

我從不否認原生家庭會給人影響,《野草莓》裡探討的持續三代的情感疏離,《小偷家族》裡典型東方家庭的內斂…… 個體在遭受重大事件時性格都會受到影響,更何況耳濡目染的家庭。但我覺得原生家庭概念的提出不是為了創造家庭矛盾、或者給自己的問題找開脫,而是給個體更多素材(比如家人互動模式)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以下內容含大量劇透及解析,請慎重閱讀。

圖源豆瓣或自截。


藍白紅三部曲之藍故事梗概#

image

茱莉在一場意外中失去了丈夫和幼女,不堪回憶煩擾的她選擇重新開始生活。清空過去的家、切斷和過去人們的聯繫,但情感方面的東西,始終無法像切斷物質關係一樣簡單,能夠清理的乾乾淨淨。媒體四處滲透她的生活、想要她續寫她丈夫的遺作,丈夫的助手一直愛著他、默默關心著她,最重要的是,她腦海中總是回蕩著她和丈夫一起創作的交響樂… 一個電視採訪讓她意外發現這首樂曲和另一個女人有關,並且她還有了丈夫的骨肉……

和貫穿全劇的交響樂相契合,故事也可以分成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常以奏鳴曲或快板形式表現。常常是兩個具衝突性的主題交替上演,在最後突出首要主題。

電影開頭是一段行車的鏡頭。基氏通過一家人的默契互動、小女孩玩糖紙的動作、街邊玩耍的路人,來表現這一天的平常以及這個家庭的和諧氛圍。

朱莉 5 歲的女兒在車上快樂的玩著糖紙

突然,車離奇的撞上了路外的樹。

第二樂章#

復三部曲式或變奏曲,慢板。

女主茱莉的丈夫、女兒,因為車禍和她陰陽兩隔。尋死不成,她開始漫長的適應過程。

茱莉變賣了家裡的東西,安頓園丁和管家的生活,以決絕的方式和一直對她存有感情的助手道別,自己搬進市區的公寓,想要忘記過去生活的痕跡。

image

但是不適就像水一樣無縫隙的將她包圍。過去的生活習慣、一起創作的樂曲、國家要她續寫交響曲的請求… 人們的互動總是強行把她拉進生活中。

image

第三樂章#

小步舞曲或諧謔曲,中、快板。

image

茱莉不想與周圍世界產生關聯,但是她控制不了他人。莫名和同棟公寓的 prostitute 產生了聯繫以後,她的平靜生活慢慢被打破,一次意外看到的電視節目把茱莉徹底逼回現實。助手接受國家委託,續寫本已被她銷毀的交響曲;丈夫生命中還有另一個女子。原本小心封存的回憶突然就炸開了。她去找助手,責問他憑什麼去續寫這首樂曲;她去找亡夫的情人,卻只能 “平靜” 接受對方已有丈夫骨肉的事實……(女主這段表演真的很精彩)

茱莉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感情。她把準備變賣的房產贈給了丈夫的情人;重新投入作曲,把一直萦繞在腦內的旋律寫出來…

第四樂章#

終曲。通常是快板,經常採用會選取時或者回旋奏鳴曲式。也就是對主題進行呼應。

電影的最後是本劇的高潮,像走馬燈一樣回顧了茱莉的遭遇。戴著愛的十字架的男孩突然驚醒、在過去徘徊的母親永遠的沉寂、混亂生活的 prostitute 的沉思、及情人對新生兒的微笑… 伴著最終成曲,回顧了茱莉這段人生經歷。

image

導演的布局真的太妙了,每一個要素都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藍色基調、交響樂貫穿全劇,既烘托氛圍,又表達茱莉沉默背後壓抑的感情……

後記#

本來想把三色系列都寫一遍,但好幾遍《藍》看下來感覺還是需要時間去消化。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值得反復看的,不同的人生階段應該也會有不同的看法。

一人所學有限,若有疏漏,還請大家批評指正。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